您的位置: 首页 > 齐点淄博 > 淄博广电 > 电视 > 影视频道

覆盖受众近2亿!《醉成都》为何“醉”到海外?
中华宽带网 2020-08-12 07:53:03 字号:- +

 提起成都,你会想到什么?

火锅、大熊猫、川妹子

还是

那句歌词

“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

现在

你的记忆可能要刷新了

前段时间

 国风音乐视频《醉成都》惊艳亮相

那些从画里走出来的人

再次为网友演绎出

一个不一样的成都


朱袍绿衣、高冠峨髻、传统发髻、柳叶眉、点绛唇......

                             这是一支穿着古代服装、优雅演奏中国传统乐器的国风乐团。


伴随着视频中一个个乐器声音的叠加,画面中相应乐器的演奏者也在一名“说唱俑”的带领下逐一亮相。



随后,Rapper孤矢出场,歌词的字里行间描述着成都的点滴市井景象,再加上国风演员的传神表演,让成都所特有的快节奏、慢生活展现于画卷之上。


这个视频由上海古琴馆“自得琴社”、成都市互联网文化协会、成都城市政务新媒体“微成都”联合出品,时长不到4分钟,色调唯美柔和,再配上“国乐+说唱”的明快音乐,让人意犹未尽,不禁对成都这个城市充满向往。


《醉成都》是如何诞生的?


这样一个优秀的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对此,传播君采访了视频主创“微成都”主编李程和“自得琴社”社长朱里钺。


作为一个城市级政务新媒体平台,“微成都”一直致力于传播好城市形象,讲好中国故事的成都篇章。据李程介绍,创作这个作品前,“微成都”想到可以通过跨界别、跨行业、跨平台合作来宣传成都。



自得琴社是2014年成立的一家上海古琴馆。2019年下半年,他们策划、改编、拍摄了几个国风视频,并将这些视频发布在B站、微博和海外社交平台上,受到了国内外网友的一致好评。


李程表示:“自得琴社在B站很火,他们的海外传播也做得很好,我们认为,他们青春的形象,再加上古乐的表达,可以让中国文化更好地传播,因此我们就把他们这种演绎形式切入到了成都的城市形象传播中,这是创作的初衷。”


李程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作品前期准备工作。


一是进行大量文献梳理。为了成都当地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融入视频中,创作团队从历史、文化等方面全面了解成都,阅读流沙河、李劼人等名家的作品,感悟成都的市井生活、精神追求。



二是精选表演人物。作品分别邀请了国家高级茶艺师张琳、四川省川剧院游戏演员解国强、知名说唱歌手孤矢进行专业表演。


三是反复推敲细节。此次制作还选择与中国专业的装束复原团合作,力求让服装、首饰、发型、妆容等经得起推敲。创作团队反复修改文案,精心打磨镜头,历时3个月,最终形成3分36秒的精美作品。


据朱里钺介绍,视频对RAP歌手的设定是从唐朝穿越到现代的说唱艺人,所以创作团队将所有演员的服饰、妆容统一为唐代风格。同时,考虑到说唱艺人的特点,团队还特意为其定制了锦袍。


复原妆容也是非常复杂的一件事。一般完成一个女性形象,在发型、化妆和更衣上需要花费一个半小时以上,这次《醉成都》参演人数不少,所以造型工作从上午9:30开始,一直到晚上才结束用时近10个小时



自得琴社团队中没有成都人,如何确保作品的“成都风味”是个难题。“在这个问题上,成都合作方提供了很大帮助。”朱里钺说。


RAP的唱词也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太俗、太雅都不行。成都的内涵很丰富,如何在有限的篇幅里精选成都元素,制作团队纠结了很久。最后直到找到一位有不错创作能力的RAP歌手,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



朱里钺介绍,这是自得琴社第一个以城市为主题的国风音乐作品,也是他们第一次将传统乐器演奏与说唱相结合。


对于这个“第一次”,朱里钺透露出一些遗憾。他表示:“第一次做民乐和RAP的结合,做得不是很满意。希望下次能有机会,把这种新形式做得更完善一些。”


缘何能“醉”到海外?


这部精心打磨的作品在国内外收获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截至7月13日,该视频在国内外的网络平台上传播覆盖受众近2亿人次,评论点赞量3万,#国风醉成都##成都人用古画唱rap#等微博话题阅读量累计达4000万,讨论量超1.2万


甚至还有一些国外大IP对这个视频进行了转发,比如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凯文·安德森在转发该视频的同时,还分享了他去年到成都旅行的经历。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姜飞看来,《醉成都》有四个特征:生活艺术化、历史生活化、记忆具象化、特色聚焦化。“我在那里生活了五年,想到成都,满满的都是街巷中的烟火气,视频中唯美的盛唐服装将普通生活进行了艺术化呈现,增添了不少美感。”姜飞说。


他还表示,那些舞台形象诙谐、幽默,再现了烟火气的生活,实现了画中人与心中画的完美契合。记忆的再现,需要通过具象化的人物和细节,将其承载的情感续弦。视频中火锅、串串、熊猫、川妹子以及川剧等元素,将所有的记忆串联起来,并活灵活现地聚焦、放大这些记忆,勾画了有关成都的一幅完美图画。



大连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张恒军认为,该作品在海外传播的过程中很好地整合并传播了“意义”和“愉悦”两个要素。这是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关键


“‘意义’方面,作品强化了‘醉成都’之下的城市价值观。如休闲文化、‘包容友善’和‘快节奏、慢生活,闲适自安最成都’,这正是人类共同向往的,因而也是可能得到广泛分享的。张恒军表示。


在张恒军看来,“愉悦”方面,作品强化了“醉成都”之下的城市文化符号。播是符号性的,作品抓住了中国文化和成都城市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市井、国风、工笔人物画、美食、熊猫、川妹子、夜生活、川剧等,通过传统乐器演奏与说唱结合、古今融通、动漫与虚拟现实相结合等手段,以幽默诙谐、妙趣横生为桥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成都风貌。这也正是进行跨文化对话所需要的,因而该作品会受到海外网友的青睐。


如何做好城市文化传播?

可以说,《醉成都》是一个优秀的城市文化传播案例,看过这个音乐视频的人可能都很想“去成都的街头走一走”。李程说:“《醉成都》打破了固有的城市传播形式,将现代感和传统感都融合到了这个视频中,富有艺术性和创造性地表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


姜飞表示,城市是一个空间概念,要想将一些虚空的东西与这个城市联接起来,就需要挖掘城市的记忆。比如:历史上有哪些关键词与城市有关,当前城市可以用哪些关键词来形容。然后,要用鲜活的形象和现代传播技术将记忆点亮,从而实现城市文化传播的初衷——看上去是吃喝玩乐,其实蕴含的全都是文化价值。


“就像《醉成都》,它通过生动的演绎,把‘包容友善’和‘享受生活’这两个相对抽象的概念融入视频,与‘成都’挂钩,从而获得认可。”姜飞说道。



在张恒军看来,全球化时代,不同城市文化的国际接触越来越多,但目标应该只有一个,就是实现多元文化共生。为此,跨文化对话是必由的途径。


首先,要树立语言的地位。语言是城市文化海外传播最重要的载体,语言深度参与了文化的形成,每个传播主体都应追求精通对方的语言,可提倡“全城学外语”,避免“言在此而意在彼”。


其次,要建立跨主体关系。要超越彼此城市文化的历史优越感,由“宣传城市”转向“传播城市”,增加相互认知,促进彼此从发展和历史经验中获得灵感。


最后,要强化自传播。借助新媒体技术力量,依靠城市中的事件、产品或推广活动等,吸引个人或者机构进行自发、多级传播,可倡导“人人都是城市文化海外传播形象大使”的理念,争取国际城市间最大范围的对话与交往。


作为这个作品创作团队的一员,朱里钺也有自己的一些思考。他表示,中国文化出海还需要一个学习摸索的过程,需要消除语言和文化的隔阂,规避意识形态上的冲突,让尽可能多的人接触到优秀的中国文化,提升中国形象。


编辑:
分享至:

扫码下载

齐点淄博APP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抖音号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快手号

淄博市广播电视台主办

举报邮箱:ztzbs@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3-6212015

鲁公网安备 3703030200002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08号 鲁ICP备0905465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2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