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第二十一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如期开幕。与往年人头攒动的情景不同的是,今年的菜博会采取网上办会,全国各地的游客,坐在家中,打开手机、电脑就能“云”游这个蔬菜“大观园”。
网上办会是今年寿光菜博会的一大创新。其实,从2000年举办第一届菜博会起,寿光菜博会一直在不断创新,形成了常办常新的国际知名蔬菜博览会品牌。
寿光菜博会是国家AAAAA级农业专业展会,2018年加入国际展览业协会(UFI),是国内在蔬菜科技展会领域唯一认证单位。2019菜博会期间,共有430个重要代表团参展参会,206.8万人次到会参观,实现贸易额131.8亿元,展会取得了圆满成功。菜博会展馆内种植的大南瓜
时间回到31年前的1989年8月,当时寿光市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带领村里的16名党员,建起了17个冬暖式大棚,种上了黄瓜。当年12月,三元朱村生产的顶花带刺的鲜黄瓜上市,每斤卖到10元,还供不应求。三元朱村的大棚,改写了我国北方冬季没有新鲜蔬菜生产的历史。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寿光农业管理部门组织全市12处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对大棚蔬菜生产中遇到的重大技术难题进行攻关,促进了蔬菜产业的发展。全市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50万亩。寿光市连片的蔬菜大棚
当历史定格到2000年,寿光蔬菜早已誉满四海。寿光市着手举办了第一届菜博会,首届“菜博会”原定7天,但到了闭幕时间,从全国各地前来参观农民依然络绎不绝,会期不得不延长到11天。当年参观人数28万。第二届至第六届菜博会的会期为18天,从第七届开始会期延长至31天,后来,又延长至41天,并且闭幕不闭馆,展厅继续开放。今年菜博会展馆内布景一角
如今,一年一度的寿光菜博会成为全国各地菜农学习技术、开阔眼界、加强交流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成为众多城市游客了解农业,体验农事的重要景点。寿光的大棚蔬菜从31年前起步,如今全市蔬菜发展到60万亩,蔬菜产业已形成14大类182个品类的蔬菜标准体系,向全国20多个省区市提供农业问题集成解决方案。寿光有创成省级龙头企业16家、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各类合作社2900多家。占地万亩的中国蔬菜小镇、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等重点园区全面建设,“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新型经营模式被推行,辐射带动80%的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体系。2019年,寿光成功注册“寿光蔬菜”地理标志集体商标,“三品”认证农产品达320个。经过多年发展积累,寿光蔬菜已形成了极其完备的产业体系,菜博会在其中起到了重要“引擎作用”。展馆内栽培的番茄
今年的菜博会,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办会。4月20日,菜博会在网上如期开幕,一直持续到5月30日。各类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新理念全部在网上精彩亮相,实现网上参观与实地展示的有机结合,通过打造“菜博商城”客户端、开通媒体直播、VR现实虚拟等渠道实现菜博会网上及视频展现,推动宣传展示、交流贸易功能的长效化与常态化,为全国各地菜农和游客提供“互联网+”的崭新体验。今年菜博会主展区总面积45万平方米,其中室内展览面积16.5万平方米,包括11个展馆、优质蔬菜品种展示区、蔬菜博物馆及广场展区。展会采取实地种植与展位展示相结合、蔬菜园艺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经贸洽谈与观光旅游相结合的展览模式,将展示蔬菜园艺品种2000多个,种植模式80多种,其中新增新品种300余个、新技术30余项、新模式8项。菜博会期间,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种业博览会同期举办。今年种博会将集中展示番茄、辣椒、茄子、黄瓜等8类作物共计4280余个品种。同时,借助应用的5G+VR技术,打造数字化地展、数字化馆展、数字化园区。全面实现了参展企业品牌信息、地展种植品种信息的数字化展览展示,让国内外参展企业随时随地查看新品种,搭建育种企业、种子经营企业、代理商、农户之间沟通交流的线上专业平台。在寿光市洛城街道农业集成示范区,由赵春江院士领衔研发建设的大型智能外保温连栋温室,单个面积达8万平方米,配套120多项国内外领先的专利技术,大棚安装自动温控、水肥一体机、智能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劳动生产率提升200%。之前1个大棚至少需要2名劳动力,实现智能化之后,2个劳动力就可以实现对20个大棚的管理。展馆内利用无土栽培技术种植的叶菜
每年的寿光菜博会,都是国内外先进农业技术大比拼的擂台。从10多年的无土栽培到几年前的物联网技术 ,再到如今的区块链等技术,各种高科技在菜博会舞台亮相后,很快便出现在菜农的大棚里。展馆内栽种的“番茄树”
科技赋予了寿光农业新形态,一个蔬菜大棚就是一个智能化工厂车间,手机成为农民的“新农具”。目前全市智能管控大棚达到1.6万个,物联网应用率达到80%以上。在高科技推动下,寿光蔬菜不断走向品质化、高端化。2019年,寿光蔬菜获批中国特色农产品,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蔬菜直供基地;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潍坊配送分中心落户启用,寿光蔬菜直供粤港澳大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