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点淄博APP
齐点淄博微信
齐点淄博抖音
齐点淄博快手
您的位置: 首页 > 齐点淄博 > 淄博广电 > 声屏报
浅谈博山孝文化
于斐 01 孝文化与博山经济 颜文姜孝文化教化人民行孝积德,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她凝聚着一种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影响着博山人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和谐稳定的社会才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在宋、金、元时期,博山陶瓷、琉璃业蓬勃发展,商贾云集,经贸发达,在一定程度上与孝文化的影响有密切的关系。 据《博山县志》记载:清雍正十二年设立博山县时,当时全县可耕地分为上、中、下、下下四等,共有 7.5万余亩,其中上、中两等地约1万3千2百余亩,只占17.7%。但另一方面,博山境内煤炭资源蕴藏量丰富,且埋藏很浅,以简单的工具和全家人之力便可得煤,后来出现了几户人家联手开采的“份子井”,因此,煤矿开采逐步发展起来,逐步形成了煤炭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人李希霍芬在考察了中国数省后评论说:“博山县是我直到现在所遇到的工业最发达的城市,一切在工作着、动着。这个城市有着一个工厂区的烟熏火燎的面貌,浓深的黑云表示各个工厂的地点。因为这里优良的矿坑所出产的出色的煤,很早就已经促使各种工业产生,而这些工业通过若干世纪发展下来……”,由于受到颜文姜孝文化的影响,颜神人恪守对父母孝道,邻里和睦相处,团结互助,民风淳朴善良。同时,由于劳动力水平低下,劳动工具简单,采煤是非常危险的职业,为此,颜神人非常珍惜相处的机会,一家相处,孝敬老人,关爱子女成为本地区人们代代强调的基本道德规范。陶瓷业是颜神的第二大工业,颜神烧制陶瓷的历史始于宋朝,颜神陶瓷品种齐,质地坚硬耐磨耐摔,价格低廉。嘉靖《山东通志》记载:“陶器出青州颜神镇,居人相袭善为陶,其规制如缸、如罂、如釜、如缶之类,……其利民不下江右之景德镇。”据说,明代颜神镇业陶者已有千人;“清代颜神由镇升为博山县,业陶者分布更广,北岭、山头、务店、窑光、八陡、西河等庄居民均以制陶为业。”“博山陶瓷业多属家庭工业,其产品虽不如景德镇精致,但质坚价廉,因而很受一般百姓欢迎,其产品远销关外及黄河流域诸省。”在颜神瓷的发展历程中,陶瓷装饰艺术逐渐发展起来,在瓷器上雕刻花鸟人物、进行釉彩绘画逐渐被推广,其内容不乏地方风土人情和人物造型等图案,但其中更多的人物造型和风景描写是以颜文姜故事传说衍生出来的,这些日用器皿成了孝文化的载体,受到了社会的欢迎。琉璃是颜神镇的第三大行业,康熙《益都县志》记载:“其器用淄砚、琉璃、瓷器,颜神镇居民独擅其能,镇土瘠确,而民无冻馁者以此。”博山的琉璃制品种类很多,最上者为青帘,其次为佩玉、华灯、屏风等,“皆穿珠之属,错采雕龙”多为宫廷所用,民间所用者如风铃、念珠、簪珥、棋子、泡灯、鱼瓶、葫芦、响器等等,其销行范围超过陶瓷器具,“北至燕,南至百粤,东至高丽,西至河外,其行万里。” 孙赛华/摄 由于煤炭、陶瓷、琉璃三大行业的发展,带动了颜神镇商业的迅速发展。颜神镇由此一跃成为方圆数百里的商贸中心。1909年出版的《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对颜神镇的居民结构作过估计:这里每矿需要工人百名至数百名,城区陶瓷、琉璃业工人总数7300余人。男女都能自给自足,没有职业的人极少。还记载城区有银号10家,酒店60家,药材行4家,炭业40余家,其他饭馆和零星销售点为数甚多。颜神镇经济的蓬勃兴起,也引起诸多文人学士的关注。顾祖禹在《读史方舆记要》中说:颜神镇适宜陶瓷生产,又出产铅和煤,人口稠密,商旅接踵而至,政府还在这里设了巡司和课税局。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也记录了颜神镇7处铅矿的分布和守卫情况。王士禛的《香祖笔记》记下了颜神镇多煤矿,引四方商贩群聚于此的场面。明朝中期地方官冯琦曾经描述:“颜神之山,厥土坟而殖,宜陶,陶者以千数,青(州)以西,淄、莱、新、沂之间,斯一都会也。”长期以来,博山地区在孝文化的濡染下,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繁荣发展,充分体现孝文化在颜神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02 孝文化与博山人文和自然景观 颜文姜是勤劳、善良、孝敬老人的化身,以她为代表的孝文化哺育了博山乃至整个淄博地区的繁荣与昌盛,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曾栖隐博山发奋苦读,现“范公祠”坐落在博山秋谷景区;在淄博地区,明、清两代出过两位帝师,一是明朱瞻基的蒙师王让,二是清康熙帝的老师孙廷铨;一代诗宗王渔洋、旷世奇才蒲松龄和才华横溢诗人赵执信被誉为孝妇河畔三大文化名人;我国早期民主革命的先哲、同盟会创始人之一蒋洗凡也诞生于博山大街;中国共产党奠基者之一王尽美两度来博山亲自点燃了革命的火种;焦裕禄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可谓党员干部的一面光辉旗帜。半个多世纪以来,博山籍担任过地方副省(部)级以上,军队担任过副军级或正式授少将衔以上干部多达40余人……。他们既是博山的骄傲,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孝文化哺育的结晶。 著名的博山八景有两个景点与孝文化有关。“孝水澄清遗妇泽”是《颜神八景》之一,具体描述孝妇河源头——灵泉,汛期水自颜文姜正殿殿基下涵洞源源流出的景象,借咏孝妇河来歌颂孝妇颜文姜事翁姑至孝的美德。“珠泉印月煮新茶”也是《颜神八景》之一,具体描写龙泉寺内的“珠泉”奇观。龙泉寺位于峨嵋山北麓,寺内有二泉,名“二女泉”。据民间传说,元代有二孝女,贤淑孝顺,终身侍父母不嫁,二老亡故后,昼夜思亲痛苦不止,至孝诚心,感动天地,落泪之处涌出二泉,人称“二女泉”,后人感念其德,在此建“二女祠”享祭,泉旁有石刻“二女泉水贯古今,洗涤人间不孝心。”明崇祯十三年进士赵进美在《重修二女堂碑记》中记载:“颜神东山二泉之南有神祠,故云二女之泉。今故老传闻二女父母老无子,相誓不嫁以养其亲,遂感甘泉涌于庭除。夫二女以荜茅弱息笃志孝养,没齿不二其行甚难,其感甚异,与颜文姜氏奕世相望,可谓盛矣。”博山城郊凤凰山南麓有“孝妇祠”,城郊峨嵋山北麓有“孝女祠”,足见孝文化在博山影响之深远。颜文姜祠虽然修建在凤凰山下,但颜文姜在博山却有四处行宫,这些行宫都建在古池名泉边,如石马镇汲水泉、北博山镇盆泉、源泉镇龙湾和池上镇八卦池。从博山的历史沿革也可以看到孝文化对博山人文和自然的影响,宋代博山被称为颜神,金代又称颜神店,元代被命名为颜神镇,到清雍正十二年称为博山县为止,人们总习惯于把博山县城称为“笼水”或“颜神”。至今,博山郊区的群众把进博山城说成“上颜神”,把进颜文姜祠说成“上颜奶奶庙”。在孝妇河流域,北至鲁北平原,南至沂蒙山区,颜文姜的故事代代相传,几乎老幼皆知,博山的地名、泉水以及有关文化活动等都与颜文姜传说相关。 孙赛华/摄 孝妇颜文姜在淄博地区名闻遐迩,孝道之风也流传至今,敬老养老、孝敬父母的典范不胜枚举。孝子王樵的故事在淄博影响甚广。孝子王樵,号赘世翁,淄州淄川人,居住在鲁中梓橦山下。王樵自幼聪慧好学、文武兼备,以忠孝令人称赞。宋真宗咸平二年,即公元九九九年,契丹大军侵掠淄州,王樵父母及大部分乡亲被契丹兵所掳,王樵闻讯后拔剑追赶,无数次闯杀敌营,出生入死与契丹兵周旋数载,行程数千里,未能寻到双亲,后来王樵还乡后以木刻双亲像葬之,并为其守孝六载之久。守孝之际,王樵总结国家遭侵、百姓受辱的原因及自己北国寻亲的切身体会,发奋著书,著有《游边三集》、《安边三册》、《说史十篇》等著作,希望能引起朝廷的重视,来保国安民,无奈朝政腐败未能采纳,国仇家恨无处伸张,忧愤成疾在梓橦山之阴垒砖自环曰“茧室”,伴兵书长剑于内。宋英宗治平末年,淄州太守向宗道被王樵“千里寻亲”和“茧室自环”的故事所感动,建祠以祭之,后经元、明、清历次修葺,于1995年重建。清代淄川人袁藩在《赘世先生墓》记载:“廿年重踏青云路,下马溪边拜古坟。久识高风怀孝子,每从茧室颂遗文。西山滴翠秋林雨,泷水寒波日暮云。失意何妨称赘世,一林荒草付斜曛。”王樵虽然未列入“正版”《二十四孝》,但他的孝道与二十四位大孝子的任何一位比较都不逊色,他以孝名赢得世人的敬仰,成为鲁中民众实践孝文化的一面旗帜。 03 孝文化下的博山民风民俗 百善孝为先”,一个“孝”字,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生活习俗、心理素质,乃至民族精神。博山的孝俗由来以久,并在博山人的衣食住行和重大节日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孝文化对博山饮食的影响。由于博山独特的地域优势,煤炭、陶瓷、琉璃行业发展迅速,“博山(即颜神镇),是一个因工矿业发展而兴起的城镇,并以其工矿业产品成为方圆数百里的交易中心,输出手工业品,输入粮食以供民食。”手工业的兴盛,也导致了商业的繁荣,为饮食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同时,由于采煤业和陶瓷业的高强度和危险性,本邑人在饮食上十分注重营养与花色品种搭配,所以,最近二三百年以来,博山菜肴逐步自成一格,在山东颇有名气。民间广泛流传“待要吃好饭,围着博山转”的谚语。博山菜肴不论套餐还是民间小吃,独具博山风味,表现了浓浓的地域文化。以聚乐村饭庄为代表的“四四席”套餐制独具特色。所谓“四四席”,即四拼盘、四行件、四大件、四饭菜计十六道菜,供八人食用,人均二品,除四拼盘外,其余者兼有炒、炸、溜、汆、蒸、琉璃、炝、烩等形式组合。“四四席”菜肴搭配合理,但更注重饮食礼数,就席的八人席踞八仙桌,在座位安排上,尊奉长者,宾主得序,饮食过程中更要体现对长者的尊重,每道菜上桌后,必让长者先食,长者不动筷,其他人不能动。因此深受欢迎并沿袭至今。博山饮食在经营中也十分注重“礼貌待客,和气生财,诚信为本”。如“博山菜的名声得力于汤头,菜肴的清香味醇均是使用高汤的缘故,聚乐村饭庄兴旺之时是以汤订餐,开门营业必备高汤,高汤告罄即关门打烊,婉谢食客,决不做欺诈顾客之事。” 来源:齐文化研究院 博山饮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批风味独特的菜品,酥锅就是一种传统的时令菜肴,它盛行于冬季和春节期间,因此菜在烧制过程中以锅内鱼骨酥烂为主要特征,又称“酥锅”。酥锅的主要原料有白菜、藕、海带、冻豆腐、鸡、鸭、肉、鱼、排骨、猪蹄等,在锅内依次分层摆放,加料急火烧开,然后用文火烧至肉鱼骨酥烂,离火后凉透,随吃随取。博山豆腐箱也是淄博传统名菜。豆腐箱的制作方法是先将豆腐切成长方块,炸至金黄色捞出,再在豆腐块的一面切开一块皮,挖出内里豆腐,再填上调好的馅料,盖好“箱盖”,再将熬好的汤汁浇上即可。因豆腐箱寓意深远,象征一家人都有福气之意。因此,在重要的节日,博山人必将做上一道豆腐箱,以表达家人和睦,福寿绵长。博山水饺又是博山一大特色,它象征吉样如意,博山人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包水饺,平时用水饺招待客人。博山水饺造型如馄饨,呈翘角元宝状,它以外型美观,皮薄、馅多、味美深受食用者喜爱。其面皮的制作方法也与一般水饺不同,先用大擀面杖将面团擀成均匀的大形薄面皮,再将大面皮提起折成10--15厘米宽的带状,截成每个面皮为上底约6厘米,下底约9.5cm,高10cm的等腰梯形。博山水饺与其他水饺最大的区别在于制作过程的特殊性以及外观形状的区别。据传说,博山人将水饺皮撰成一个大的薄面皮,是期待家人大团圆的结局和招财进宝的美好愿望。 从博山食文化看,无论是博山酥锅、博山豆腐箱和博山水饺都是以多种材料混合调制而成,民间称为“议和菜”,表示一家人团结和睦,家庭气氛祥和。这在不同程度反映了博山人期待家和万事兴和人人都幸福的朴素理念,同时也表现了齐文化兼收并蓄的思想和追求大同的意识,这与颜文姜孝文化的影响息息相关。 博山的祭祖敬老风俗。春节是博山人祭祖敬老的重要时刻。祭祖敬老活动不仅可以展示“孝”文化的具体内容,同时也使家族成员受到一次“孝”的教育。每年腊月三十(或廿九)晚上,家家户户都拿出准备好的饭菜,让家人吃一顿一年中最好的饭。晚饭后,开始包饺子,水饺多为元宝状,称为“元宝水饺”,一有“阖家团圆,招财进宝”的意思,希望在新的一年中健康、团圆和发财同在。但腊月三十(或廿九)晚上包的饺子是初一早晨吃,三十晚上在新旧年交接的时候,用放鞭炮消去去年留下的遗憾,激活新年的希望。鞭炮放完了,兄弟朋友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家家户户灯火辉煌,彻夜不眠,这就是博山人的“守年夜”风俗。初一早晨五时许吃完晚水饺后,晚辈就给长辈拜年,长者要给未成年孩子“压岁钱”,期望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平安无恙。同姓家族“五服”以内的男性子孙,要合伙到每家互相向叔伯叩首,每到各家必问候“过年好”,行叩拜礼,然后缀以称呼,大户人家的子孙要用几个小时才能满家祖行礼完毕。春节的祭祀活动是对己逝先祖的祭拜礼,也是对祖先生前“孝”的延续,也无不包涵借此影响下一代来传承敬族孝道的习俗。春节期间是博山人祭祀祖先时间最长、程序最多的时候。大年三十下午,同姓家族的成年男人要带领家族中的男孩到祖坟焚香、燃放鞭炮请祖宗到家过年,随后,要在家中的正房悬挂族谱或以叠成碑形的黄裱纸写上每位先祖灵位,还要供奉十几碗荤素菜肴,午夜时分新旧交替之际就燃放鞭炮,祭祀天地神,辞旧迎新。在其它节日,博山人对祖宗的祭祀活动也不少,但以春节最为隆重。其他如清明前一日的“寒食”要春祀,新麦上场入仓时要进行夏祭,农历七月十五“鬼节”要进行秋祭,十月初一要进行冬祭,四时“上供”决不疏漏,并且各有特色。如夏祭谓之“上新麦坟”,秋祭必供新熟的谷豆瓜果供奉祖先。农历十月初一的扫墓祭祖,意在报告祖先全年收成完毕。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中国人非常重视的一个节日,博山人必定要在一起吃团圆饭,亲戚朋友相互看望并馈赠礼品。九月初九重阳节,年轻人要买上礼物看望老人,一家人要在一起用新黄米和红枣煮粘糕吃,意味着生活甜蜜,一年更比一年高。此外,博山人对老人的生日也非常重视,一般60岁以上的老人,每逢生日,子女和亲朋好友都要携礼品向老人祝寿,晚辈们要在寿筵上向老人敬酒以示祝贺,旧时晚辈还要向老人行跪拜礼。从这些节日的活动内容来看,博山人非常重视敬奉祖宗,尊敬长辈,体现了以孝德为特征的颜文姜文化在博山的深远影响。 博山的住房习俗。博山农村基本上是四合院为主,根据建筑规模四合院分为上、中、下三种规格,一般中等以上的四合院都有坐北朝南的客厅与东西厢房,四合院中的家庭成员,都无不恪守伦理,按长幼有序而居之,长辈住正房,天经地义,晚辈居厢室,理所当然。博山人崇尚勤劳,十分注重住房的干净美观,并以此作为衡量博山女人治理家庭的重要标准。四合院内讲究绿化,虽说方砖铺地,但总要栽几株石榴树于窗下,摆几盆柳叶桃在院中,富足者,还设置鱼缸,陈设盆景、奇石进行欣赏。住房习俗反应了博山人讲究孝道,恪守伦理的行为规范。 博山的丧葬的风俗。由于受颜文姜孝文化的影响,博山的丧葬风俗烦琐复杂且多禁忌。旧时,父母过失,子女三日内要轮流“守灵”,出殡时要白衣、白帽,孝子为亡者指路,拄哭丧棒,与其他亲人匍匐哭行,起行要顶包打瓦,先到土地庙哭祭,谓之“送浆水”,再哭到修整好的坟坑,埋葬时痛哭声入云,甚至痛不如生,父母生前之爱物也随之殉葬。之后,还要举行“三日祭”、“百日祭”,每逢祭日都要上坟祭祀,以示孝道。子女要守孝三年,守孝期间不能穿红戴绿,赴宴不能坐上席,父母亡的第一个春节其子女不能出门拜年,一个月内也不能理发,以示“身体发肤来之父母不敢毁损”之意,同时,意味着对父母的思念之情。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就会导致老百姓忠厚老实,有利于淳朴民风的养成。祭祀活动不仅是人们履行孝道的表现,更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 博山婚俗中的敬老情结。博山婚俗中有太多讲究,如娶亲当天,当新人进村后,男方就要关上家门,把迎亲队伍关在门外约一刻钟才开门迎亲,这种风俗叫“顿性子”,目的是显示婆家的威风,杀杀媳妇的骄气,为以后进婆家后听话孝顺打下基础。新媳妇结婚三日要回门,即“归省”。“归省”日,新婿要登堂拜见岳父母,意示对女方父母的感谢和尊敬之情。返回婆家后,新娘要在姑嫂姐妹的陪同下,前往近祖叔伯和外族姑姨处磕头拜谢,以示对长辈的尊敬。其次要上坟祭祖,在祖坟前摆上瓜果菜肴酒茶香烛,焚香叩拜,以资相传莫忘祖宗之意,祭祖时还要在祖宗坟头压上红纸以示喜庆。上坟返回婆家后,新娘要为全家老幼准备三日团圆饺子,从馅的配料、切剁、扣面、擀皮、直到包成下锅煮熟都由新娘完成,以衡量新娘子的干家务活的能力。新娘子还要给婆婆做条裤子,俗话说:“待要富,先给婆婆做条裤”。一是婆婆要检验媳妇的针线活,二是媳妇表示对婆婆的尊敬之情。女儿结婚后所产子女,父母谓之“外甥”,女子谓之“外甥闺女”,其生产后、满月、百天、周岁期,姥爷、姥娘必携礼探望,产后为之送“珠米”,后来则称“送满月”“送百岁”“送生日”等,可见,孝慈两方面是相互的。 扫码下载 齐点淄博APP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抖音号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快手号
淄博市广播电视台主办
举报邮箱:ztzbs@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3-6212015
鲁公网安备 3703030200002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08号 鲁ICP备0905465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2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