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齐点淄博 > 淄博广电 > 融媒 > 融媒列表

老党员讲故事|攻坚克难制好药
中华宽带网 2021-04-16 09:53:41 字号:- +

于瑞萱,1930年出生,1949年进入新华制药厂,参与了斯锑母霜、斯锑黑克、非那西汀等药物的研制生产,1956年入党,1996年正式离休。

1943年11月1日,新华制药厂在现在的烟台市牟平区成立,1948年10月,迁址到张店。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山东和华北地区,一场黑热病在广大农村肆虐,患者人数达200多万。这种病在当时没有任何治疗措施,并且死亡率极高。为了人民的健康必须要尽快生产出一种特效药来遏制黑热病蔓延,这个重担就落在了新华人的肩头。1949年10月,从华东化工专科学校毕业的于瑞萱来到新华制药厂研究室,参与了黑热病特效药——斯锑母霜的研制。


于瑞萱

我是10月份到研究室以后,一开始是由日本人从胶东就开始研究试制,到1948年迁到张店以后,1949年就开始试生产,在研究室下边的实验室试生产。生产斯锑母霜需要一个共同的化工原料,叫三氯化锑,三氯化锑当时国内解决不了。

新华制药厂的员工在环境艰苦、设备简陋的情况下,坚决响应党中央、毛主席“自力更生”的号召,克服一切困难生产三氯化锑。

于瑞萱

刚开始也是没有生产设备,怎么办?我们就盘土炉子。首先,用砂土在院子里盘一些土炉子,用熬药的砂锅当生产设备,生产三氯化锑需要做成硫化锑。硫化锑就是用锑粉和硫磺粉按比例混合以后放到砂锅里,然后墩到炉子上,让它反应,最后生成硫化锑。

硫化锑是固体,要进行下一步的化学反应,需要把它制成很细的粉末。然而,厂里没有专门的粉碎机,同志们就去附近老乡家里借来磨面的石碾子,先将大块的硫化锑砸成小块,再用石碾子压碎成粉,碾碎的硫化锑被收集起来,按比例倒入装有工业盐酸的大瓷盆里,点火加热,进行反应。

于瑞萱

一加热以后,产生的废气是什么呢?硫化氢,把研究室的一棵柳树全部都毒死了。

药厂的工作人员就在这样一个又呛、又臭、又有毒害和腐蚀性的环境中工作。那时没有防护服和防护用品,经常出现衣服被烧坏甚至身体被烧伤的事。

于瑞萱

我们穿的工作服不到一年的时间,好多衣服让盐酸气熏得、腐蚀得不敢碰,一碰就碎了,有的身上(的衣服)让硫酸烧了很多窟窿。


盐酸和硫化锑通过化学反应制成三氯化锑的粗制品,再经过蒸馏、精制,做成纯的三氯化锑,然后作为原料参与斯锑母霜的合成。

于瑞萱

一开始斯锑母霜的生产,化学反应步骤比较长,它是用退热冰开始,退热冰就是乙酰苯胺,然后硝化。硝化是谁干呢,就是我们的同学巴德浦,硝化是用强酸,用硝酸和硫酸的混合物。没有设备,就用搪瓷桶,用白铁盆,外边弄上冰,弄上盐水,上边用分液漏斗,把混酸加进去,一滴一滴地滴加,这边一手拿着玻璃棒搅拌。巴德浦有一次把混酸喷到眼里去了,地上因为用冰,地上全是水,找不到水管了,可遭了罪了。

在艰苦的环境中,新华制药厂的员工冒着危险投入到斯锑母霜的研制生产中。

于瑞萱

当时的革命精神,群众的积极性很高,革命精神非常强,可以说是白天黑夜地生产。

新华制药生产的斯锑母霜经过临床试用,治愈率高达99%,对全国治疗和控制黑热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新华制药厂的方人麟又研制出了它的升级版——斯锑黑克,到1960年我国已基本消灭黑热病。

于瑞萱

斯锑黑克试验成功以后,投产以后,它的疗效好,毒副作用小,而且成本低。当时治疗方面都是国家免费的,不要钱,当时算了算,按照成本算了算,六斤小米的钱就能治好一个黑热病患者,新华药厂在治疗黑热病方面是立了大功了。

1952年,国家轻工业部医药管理局决定在新华制药厂建设新中国第一个自行试制、自行设计的大型化学合成原料药车间——非那西汀车间。1955年初,车间正式投入生产。

于瑞萱

我就调到这个车间干车间主任,当时职工群众是什么思想呢,干工作就是干革命,群众的积极性很高,领导干部和职工群众,干群非常团结。干部非常关心职工群众,职工群众非常尊重领导。非那西汀的车间是一个有毒有害,毒性很大的车间,它是硝基氯苯,硝基化合物,毒性很大。我干车间主任,一不发工作服,现场都不发工作服,和大夫一样,有个白大褂子,谁下车间谁披上大褂子,带上帽子。没有保健,加班没有加班费,疗养都是第一线(工人去)。

经过全厂干部职工三年多的努力,非那西汀生产线的建设进展非常顺利。然而,随着需求量不断扩大,非那西汀车间的产能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针对这些问题,新华制药厂的干部职工深入开展科学研究,积极建言献策。

于瑞萱

开技术研究会,怎么研究产品、怎么提高质量、怎么降低消耗,研究完了之后就给车间提出合理化建议。不断地提意见,用很短的时间就把能力提上去了。非那西汀的质量这三年大幅度提高,成本大幅度下降,生产能力翻了十番,设计的(产能)100吨,第三年的生产能力达到1000吨,国家中间没花多少钱。新华药厂的解热镇痛药,基本上都是走这个路子,走过来的。

此后,新华药厂的非那西汀车间继续应用大量新技术、新工艺,改善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直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越来越多的新一代解热镇痛药问世,非那西汀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于瑞萱

新华药厂上了很多产品,这一阶段,继斯锑黑克,非那西汀以后,根据中央的安排,新华药厂以生产解热镇痛药为主,陆续投产了阿司匹林、咖啡因、氨基比林、安乃近,再就是配套的化工原料水杨酸等。新华药厂到1966年,基本建成了品种比较齐全的全国解热镇痛药生产基地,这个阶段是新华药厂建国以后第一个黄金阶段。

从斯锑母霜解救了黑热病患者开始,新华制药厂就一次次创造了众多的国内制药领域的“第一”:1953年,成功研制出国内第一台搪玻璃反应罐;1954年,全国第一个化学制药工业化生产线非那西汀车间投产;1958年,在国内首家研制出阿司匹林。新华制药厂的员工们秉承着对生命高度负责的精神,不断研发新产品,全心全意制好药,为我国医药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拍摄时间:2014-2015年

编辑:
分享至:

扫码下载

齐点淄博APP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抖音号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快手号

淄博市广播电视台主办

举报邮箱:ztzbs@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3-6212015

鲁公网安备 3703030200002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08号 鲁ICP备0905465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2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