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点淄博APP
齐点淄博微信
齐点淄博抖音
齐点淄博快手
您的位置: 首页 > 齐点淄博 > 淄博广电 > 融媒 > 融媒列表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上世纪50年代,这首《勘探队之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地质工作者,风餐露宿,四海为家,为祖国的地质勘探事业献出了青春和热血。今天的“老党员讲故事”的主人公王树倜,就是一名这样的地质工作者,让我们一起去聆听他在地质勘探中的故事。
王树倜,1938年生,邹平长山人,高级工程师,共产党员,齐鲁石化退休职工。早年就读于北京地质学院,长期从事地质科学研究工作,现为中国地质学会会员,山东省珠宝协会会员。
王树倜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他不怕风吹雨打,也不怕天寒地冻。
王树倜老人满怀激情的歌声,把时光带回到上世纪60年代。1962年夏天,王树倜结束了在北京地质学院四年专业学习,即将面临分配。
王树倜
科学院有几个,再就是边远山区、边境地区,内蒙、西北这个比较多,还有少部分就是东部地区的省份,山东、江苏、广州,有一两个名额,这就是分配方案。当时第一次找我谈的时候,要分科学院,因为我学习比较好,我当时也不太愿意留在北京,因为地质的实验室就是大山,它不是在房子里面,所以一毕业就钻到房子里面,我觉得不利于我事业的发展;第二次找我谈的时候,就是你可以考虑回山东,山东有一个名额,但是两个同学,一个名额,我还有一个山东同学,胶东的,叫李焕珠,他家的情况比我更困难,因为他是独子,加上父母都生病,我脑子就引起思想斗争了(去掉)。
虽然自己的父亲大病初愈,身体不好,但王树倜为了事业的发展,为了照顾同学的困难,毅然决定奔赴西北边疆。
王树倜
国家的培养,国家的需要,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以后决定,山区、边远地区,我不去谁去,总得有人去。
响应国家的号召,听从理想的召唤,王树倜高唱着《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踏上了远赴边疆的征程,被分配到西北冶勘研究所,他的地质生涯也正式拉开了序幕。
1963年,来到西安的第二年春天,王树倜和同事接到了去北疆阿勒泰地区进行资源考察的任务。
王树倜
阿勒泰是我国国家的国土,实际上多年是在苏联的控制之下,当时苏联在20、30年代,发现阿勒泰地区有这个稀有金属矿之后,都在不断地掠夺性开采,苏联航天航空工业的发展,主要原材料来源于阿勒泰地区。到了六几年的时候,我们国家也有这种需要了,因为“两弹一星”也开始起步了,我们去是为了扩大这方面的资源,确定这些资源的准确位置,为了上选厂,重新开采,扩大开采。
过黄河,翻天山,穿沙漠,经过80多个小时的颠簸,西去的火车到达乌鲁木齐。
王树倜
我们到乌鲁木齐以后,到阿勒泰去只能坐公交车,公交车是什么公交车,就是那种嘎斯—51那种卡车,上面放一个棚子,只要到阿勒泰的人,就是买票坐这种车。这种车沿着那个戈壁,准噶尔盆地西边边缘走,当时没有公路,那个路都好几百米宽,上哪儿都可以,你随便开,但是没有一个地方是平的,开得特别慢,一个小时最多也就三十多公里,从乌鲁木齐到阿勒泰地区,需要走四、五天。
1963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专家带走了关于阿勒泰地区矿产资源的所有资料,王树倜所在的考察队只能从仅有的出版物中获取一些基础性资料,更为重要的野外实地考察几乎都是从零开始。为了新中国航天航空事业的发展,在茫茫的原始密林中,几百人的勘探队伍,爬山涉水,风餐露宿,整个考察过程远比想象中艰苦、困难得多。
王树倜
我们那个时候每周六吃一次抓饭,就是那个高粱米煮羊肉,炖一锅,那个叫抓饭,算是改善生活。平常就是高粱米米饭或者是玉米面饽饽,吃那个东西,一般没有什么蔬菜,这是其一,其二我们住的是地窝子,什么是地窝子?就是在地底下挖个坑,上面铺上树枝,就住在地窝子里面,它又没有窗户,里面黑咕隆咚的,所以说你中午休息出来以后,里面是黑的,外面光线是强的,对人的(眼睛)刺激也是很大。
当时,除了要克服吃住等生活上的困难,在野外考察时,还要随时随地面对一些危险。
王树倜
外头最害怕的就是蛇特别多,我们坐在那个地方,蛇就从手旁边过来了,本来我是不吸烟的,后来老同志都劝我吸烟,结果我们这些年轻人都学会吸烟了,为啥吸烟,蛇闻着你身上有烟味,就不往你身上跑了。还有就是狗熊,黑瞎子,当地人叫黑瞎子,黑瞎子很厉害,它有攻击性,在阿勒泰库卡拉盖地区,矿山里面有个开采矿山的矿长,就一条胳膊,开始我以为是复转军人,后来了解才知道,他不是复转军人,就是搞地质的,在野外,有一次遇到黑瞎子,他从路上走着,黑瞎子一下就把他的胳膊,把胳膊抓走了。
日月如梭,艰苦的日子一天天过去。1964年的春天,王树倜和同事来到了大哈拉苏矿区,准备对大哈拉苏一号矿脉进行勘探。这天,在勘探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晶洞。
王树倜
全是生长着一些矿物晶体,而且都是一些透明的矿物晶体,像这个绿宝石,海蓝宝石,还有碧玺,都从四面向中心方向生长着,太震撼了,太漂亮了,我们几个人一遍又一遍地看,也没想到用榔头把它敲几块下来,我现在想,要是敲几块下来,现在的话换几套楼房能换得来。当时想到,一方面觉得大自然的东西太奇妙,颜色也好,晶体形状也好,都太奇妙,是一种不舍得,不舍得把它搞掉,另一方面觉得,我们出来主要是搞资源矿产的,这些东西与我们没有多少关系,我们只是从精神上享受了一下而已,所以说我们搞地质,有艰苦,但是不痛苦。
在那个重精神轻物质的年代,地质工作者的眼中,只有多彩的晶体和震撼的岩壁,哪来的心思为自己谋点利益呢?发现新的矿山、为祖国寻找更多的矿产资源才是他们眼中唯一重要的事情。
王树倜
岩石组成的一个岩壁,垂直的岩壁有五十多米长,三、四米高,把整个矿床内部的元素分布、分带、晶体的形状展布地非常清楚,它成矿的秘密全部体现出来了。当时没有照相机,我就跟领导请示,我要把它素描下来。
细微的测量、详细的记载,兴趣和责任支撑着王树倜,虽然每天要干6个小时的工作,但他乐此不疲。
王树倜
先把一个皮尺,挂在岩壁上,拿着钢卷尺一点一点的向下量,第一米的地方量量上下,第二米的地方量量上下,每种矿物,每一个岩石分界的地方,按照比例量下来以后,在图上画出来、体现出来。
两个月的时间过去了,正当这少见的岩壁即将变为一幅美丽的素描画卷时,意外发生了。
王树倜
也差不多快结束了,这个时候我眼睛基本上就睁不开了,当时矿务局有一个小医院,医生还是很有经验,这是一种青光眼,要赶快抢救,要不然时间长了,眼珠子就会爆出来,因为眼压高嘛,我这是个小医院治不了这种病,你得去大医院。
可是从阿尔泰到乌鲁木齐只能坐公交车,需要五天的时间,恐怕到了乌鲁木齐,眼睛都要保不住了。
王树倜
正在后悔不迭的时候,我们阿勒泰地区勘探队的队长,挺好的一个队长,派人来跟我说,你到机场去,有飞机把你送到乌鲁木齐去,把我激动的呀,当时阿勒泰到乌鲁木齐,原来是(前)苏联用的一架伊尔—18小飞机,当时是为苏联专家服务的,这个时候领导办事可以,没有什么商业飞行,也没有什么卖票的,所以说完全是为了照顾,回到乌鲁木齐以后才算是把我的眼睛保下来。
经过紧急治疗,王树倜病情逐渐稳定,没过多久,他又乘公交车回到了阿勒泰地区,继续追寻他的地质梦想。
王树倜
到1964年我们即将收队的时候,就从南疆传来消息,我们国家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那对世界影响太大了,对我们的工作也产生了影响,因为原子弹实验已经结束了,它需要的原材料国家有了,能够满足需要了,但是其他的东西未必了,就说这个氢弹的问题、卫星的问题,需要原材料,涉及到我们地质工作也产生了调整。
新的战斗命令发出,王树倜跟随大部队离开了边疆,但是在阿勒泰的这段艰苦的岁月,成为一段难忘的回忆永远的镌刻在王树倜的脑海中。
拍摄时间:2014-2015
扫码下载
齐点淄博APP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抖音号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