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齐点淄博 > 推荐 > 推荐

【担当作为好支书⑨】陈丙福:用实干凝聚人心 用产业带动致富
中华宽带网 2020-07-15 15:40:24 字号:- +


   编者按为落实市委关于在全市开展高质量发展“树标对标夺标”行动的部署要求,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激励全市基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日前,市委组织部围绕推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组织选树了100名村(社区)“担当作为好支书”。即日起,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委党史研究院联合,组织对“担当作为好支书”进行集中宣传报道。

沂源县南鲁山镇北流水村,有一眼流淌了600多年的老泉,北流水村也因此得名。

7月9日,记者来到北流水村,老泉已被引下山,绕村流遍大街小巷。小巷里的石板路一侧,用鹅软石铺成的水渠里,泉水叮咚作响;踏着石板路,追逐着泉水而行,青涩的葡萄已经挂满木架;垂柳下、水渠边,三五老人打着蒲扇谈笑风生;池塘里,红的白的黄的芙蕖亭亭而立,相互追逐的鱼儿时不时露出水面……这番宛若桃花源里美景,引人入胜。

而此前的北流水村是另一番景象,这里曾经是“省级贫困村”,村里不仅穷而且乱,6年间换了7任党支部书记。

泉水有灵性,它目睹了北流水村的变化。这些变化还要归功于村里的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丙福。

陈丙福在车间内查看桔梗的质量


不怕落埋怨 实干换民心

北流水村位于沂源县城北16公里处。20年前,这是有名的穷村乱村、老大难村,贫困人口一度占到村民总数的47%。这样一个“烫手山芋”,谁都不愿意接手,曾经,在6年间,村里换了7任党支部书记。

“当时年轻,有冲劲!”陈丙福告诉记者,那时村里没有桥,只是在河里摆了一些石墩子,一下雨,石墩子淹没在水中,村民出行非常困难。可县里镇上派来的工作人员争取来资金修桥时却没人出手帮忙,陈丙福带着七八个人,帮着打桩、修桥。

那几年,“出头露面”帮村民谋实惠的事情,陈丙福干了不少,因为这,还被人说成“傻”。

2000年,“傻人”出人意料地接下了“烫手山芋”,成了北流水村的党支部书记。

村里的问题出在哪,陈丙福心里非常明白:村级班子“软”、党员队伍“散”、群众对村干部不信任。

“只要让老百姓得到实惠,我不怕得罪人,不怕落埋怨!”上任伊始的“第一把火”,陈丙福就对准了村级财务不明这个村民反映强烈的问题。

为了啃下这块积重难返的“硬骨头”,村党支部带领“两委”一班人,历时1年多,集中对村内1985年至1999年间的往来账务进行了全面梳理,共清算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往来账务30多万元,使14年来的“糊涂账”变成了“明白账”,得到了党员群众一致认可和欢迎。

也是在这一年多里,他从抓班子、带队伍入手,坚持每周组织召开一次“两委”成员会、每月召开一次党员会,并提出村里大小事务一律上会集体研究决定,自此,村级工作开展有了“主心骨”。

为了重塑村班子的整体形象,陈丙福又在规范管理运行上下功夫,建立完善了集体学习、民主决策、“三务”公开等各项规章制度,严明工作纪律和要求,引导村干部严格照章办事、依规履职尽责。同时,组织“两委”成员主动上门与党员、群众进行谈心交心,在访民情、问民需中拉近了村干部与党员群众之间的距离。陈丙福整顿村班子的一系列举措,让“两委”成员的思想得到统一,工作作风明显转变,党员也被重新凝聚在一起,有力激发了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和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村级各项工作渐渐步入正轨,群众对村班子的信任度越来越高。

随后,他又多次召开全体党员、村民代表等会议,修订完善了新的《村规民约》,建立落实了村干部接待走访和村民事务代办首问负责、限时办结及党员结对帮扶群众等制度,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和专家一起查看作物的生长情况


向土地要效益 增产增收增利

“当村干部想要得到群众的认可,就需要让老百姓得到实惠!”陈丙福说,这就需要增加老百姓的收入。

北流水村属于典型的山区村,地块分散而贫瘠,加之群众一直延用传统的劳作模式,致使村里空守着大片土地,却一直找不到增收致富的好路子。

解决土地种不好、收益低的问题,成为破解经济发展瓶颈的关键。2013年,陈丙福带领村班子在深入分析村情的基础上,经多方学习考察,最终决定做足做活土地这篇“文章”,确立了“引导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计划以流转村民土地建设大规模种植基地的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加土地产出效益。

对村民来说,土地就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命根子”,想让群众把手中的地“交出来”,难度可想而知。为打消村民顾虑、帮助转变观念,2014年,陈丙福带领村党支部牵头创办了金飞扬农业专业合作社,组织村干部和党员带头将自家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并先后召开村“两委”成员会、村民代表会和党员大会等20余次,发放明白纸600多份,大力宣传有关政策,引导村民流转土地入社。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全村201户村民、80%的土地流转到合作社,高标准建成了1000亩“沂源红”矮砧苹果基地和300亩大榛子种植基地。

在陈丙福的主导下,基地采用标准化、现代化生产经营模式,由合作社对苗木栽植、生产管理、储藏加工和运输销售进行统一管理,实行宽行密植、沼液有机肥灌溉、土壤培育改良等现代农业技术,引进以色列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配套建设多个沼气池,并经常邀请市县林业、农业、果树中心等部门的专家到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帮助一线社员提高技术管理水平。现代农业的发展,让基地亩均产出大幅提高,耕地每年每亩收入平均在6000元以上、山地2000元以上,分别是土地流转前的3倍和4倍以上。

看到变化、尝到甜头的村民积极性更高了,陈丙福的信心更足了。2017年,依托长江防护林项目,带动发展大榛子生产基地2000亩;2018年,陈丙福又争取县财政扶贫资金92万元,建成了500余平方米的大榛子深加工车间,项目完全投产后,年可加工大榛子1500吨,预计实现销售收入3000万元,利润200万元。

如今,北流水村做活高锶矿泉水文章,制定高锶农产品生产标准及规范,发展高锶苹果、草莓等特色农产品,打造“流水锶乡”高锶品牌。作为“流水锶乡”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核心区域,陈丙福积极配合镇党委流转土地80余亩,建设草莓大棚17个,辐射带动8个村实现村集体经济保底分红3万元。


在扶贫车间内检查产品质量

带人在扶贫车间内参观


集体个人“捆绑” 让村民享红利

经济有了发展,如何鼓起村集体和村民两个“钱袋子”、摘掉头上的“穷帽子”,陈丙福又在收益分配上动起了脑筋。

陈丙福在“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扶贫”模式成功运营的基础上,创新实行“土地流转租赁费+社员年底分红+合作社打工工资”的利益分配方式,最大限度保障村民和集体的共同利益。按照这一方式,村民可获得三方面的收入:合作社按耕地每亩每年1000元、山地500元的标准支付土地租赁费,并5年一涨,确保村民有稳定的土地流转收益;土地流转后的村民自动成为社员,土地量化折股入社,合作社每年拿出基地30%的收益分红,其中贫困户按35%比例分红;合作社优先招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到基地工作,按照市场价给予劳动报酬,即便是老人也能在合作社找到产品加工、包装等合适的工作岗位。另外,基地年收益的10%归村集体经济,60%归合作社用于基地正常管理运营,从而使村集体和个人利益“捆绑”在一起,有力实现双增收、双脱贫。基地丰产后,预计年可实现产值1100余万元、净收入600余万元,带动就业120余人,可实现户均年增收1.1万元,村集体年增收100余万元。

年老体弱、缺乏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一直是陈丙福关心的重点,为了进一步增加这类群体的收入,北流水村实施了总投资60余万元的桔梗加工产业扶贫项目,新建500平方米扶贫车间,吸纳本村及周边村120多人进行桔梗刮皮、切丝等加工,仅此一项,贫困户人均可增收800元。一位70多岁的老人说:“在这里劳动,既能挣钱,还能一起唠唠嗑,乐呵乐呵。”

近年来,陈丙福带领北流水村党支部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依托,坚持从群众最期盼、最关心的事情做起,不断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该村先后争取和投入资金200余万元,对村里特有的矿泉水自流井和村内水渠进行了重新规划建设,建起5万立方米的塘坝1座,改造深井机房1处,清理河道、水渠300余立方,硬化农业生产路2000余米,铺设村内石板道路2100米,新栽绿化苗木2000余株,安装太阳能路灯170余盏,新建300平米办公场所和1000平方米文娱广场各1处,架起900余米进山电缆,42家危房改造户住进了“暖心房”,30余名空巢老人搬进了村里新建的幸福养老院……村庄面貌和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该村也因此成为全镇第一个通自来水、第一个村内街道全部硬化、第一批改造村级办公场所、第一个发展有机农产品基地的先进村。北流水村也先后荣获山东省旅游特色村、市级精神文明村镇等称号,是淄博市委书记挂包联系点,2018年获得“山东省干事创业好班子”荣誉称号

如今在北流水村,“多亏有个好书记,才能走上小康路”是党员群众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陈丙福本人,也先后获山东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淄博市时代先锋个人、淄博市第二届乡村之星、沂源县劳动模范等称号,当选为山东省十三届人大代表。

编辑:
分享至:

扫码下载

齐点淄博APP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抖音号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快手号

淄博市广播电视台主办

举报邮箱:ztzbs@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3-6212015

鲁公网安备 3703030200002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08号 鲁ICP备0905465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20121号